1718年4月11日,小阿鲁埃获得释放,但附加条件是必须离开巴黎,返回老家夏德莱(巴黎的郊区),由家长监管。爱子深切的老阿鲁埃,又一次出面求情,取得达官贵人的谅解,不久,摄政王允许小阿鲁埃返回巴黎。他回到巴黎的第一件事,就是设法刊印出版自己的第一部重要的悲剧《俄狄浦斯王》。当小阿鲁埃身居狱中,完成 《俄狄浦斯王》的时候,他心潮起伏,浮想联翩,对这一剧作充满了自信:“这个剧本一定能成功,因为它是一部寓意深邃的剧作。”于是,他就在 “弗朗索瓦·玛利·阿鲁埃,这一名姓中间,选择了几个主要字母,缀成 “伏尔泰”这一笔名。连同剧作一并发表了。老阿鲁埃对儿子改名字一事,感到不理解,他问道:“弗朗索瓦,你的名字不是很好吗?为什么非要改了呢?”“父亲,我改名字,不是为了别的什么目的,我只是决心完全依靠自己的才干和能力,来开拓自己的生活和事业。”老阿鲁埃听到儿子的这些有志气的话,脸上终于露出了满意的笑容。但是,他还是不相信小儿子写的这个剧本会成功。因为这个剧本早已有人写过。在这个剧本中,伏尔泰没有完全拘泥于前人的创作。他把自己的一些政治理想糅合进去,增强了时代感。
在他的笔下,俄狄浦斯是一个勇敢高尚、富有智慧的人。俄狄浦斯竭力逃避神的不祥预言,但最后还是逃脱不了神的捉弄,犯了杀父娶母之罪。剧本对神灵恶意愚弄人类提出了抗议。伏尔泰借助俄狄浦斯的口喊道:“残酷的神啊,我的罪孽完全是你们造成的,而你们却要根据这些罪孽把我处死!”伏尔泰力图说明的是,剧中的罪恶不是主人公的罪恶。而是神的罪恶。看了伏尔泰剧本的人共同的感受是:“看了这个非宗教的悲剧,使我们爱俄狄浦斯而仇恨神。”剧中的对白还蕴涵了伏尔泰的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:“我们只要信赖自己,用我们的眼睛打量一切。这才是我们的祭杯,我们的启示,我们的上帝。”同时,也体现出伏尔泰明显反对的是天上的神、人间被尊崇为神的国王和贵族世袭制。他写道:一个国王对他的臣民来说是一个被崇拜的神,而赫丘利和我是平起平坐的普通人。伏尔泰把他的 《俄狄浦斯王》寄给法国宫廷、英国的国王乔治一世。他还寄给了许多朋友。英国政治家、自然神论者博林布罗克勋爵,对这位年轻作者的惊人成功赞叹不已。
他把高乃依的名作 《熙德》中主人公的一句话送给伏尔泰:他的功绩不必等待岁月的流逝,他的第一次尝试就证明是大师之举。卢梭在收到伏尔泰的剧本后复信说:伏尔泰总有一天会成为我们世纪的荣耀。在伏尔泰进巴士底狱之前,巴黎喜剧院就曾经答应上演他的剧本。1718年11月18日,《俄狄浦斯王》终于在巴黎喜剧院上演。人们都已经看过他的剧本,但是,又知道他是的,并且刚刚从巴士底狱放出来,都怀着好奇,想看看这个剧演得如何,为什么能取得成功。剧本上演后,大获成功。人们奔走相告,纷纷到剧院来观看。《俄狄浦斯王》轰动整个巴黎。在巴黎喜剧院连续上演45场,并且场场暴满,观众达2.7万人。老阿鲁埃这时也悄悄地来到了剧院。他藏在人群中,走进剧院观看。看着剧中的动人情节和动情的话语,使他悲喜交加,热泪盈眶。内心里不住地赞叹自己小儿子的才华:“啊,弗朗索瓦,我的好儿子,你真是了不起。《俄狄浦斯王》的成功,改变了老阿鲁埃对小儿子的看法,给伏尔泰的家庭带来了和睦的气氛。老阿鲁埃从此在外人面前,感到从未有过的自豪和欣慰。摄政王亲临剧场,带着女儿来看 《俄狄浦斯王》。后来剧团又在王宫为国王专场演出。
1722年4月10日,剧团在伦敦为乔治一世举办御前演出。英国国王为表彰这个悲剧,赐赠给伏尔泰一块金表。伏尔泰把这块金表送给了父亲,以报答父亲的多年养育之恩。老阿鲁埃的脸上呈现出微笑的皱纹。伏尔泰受父亲的指派,给摄政王写了一封信,要求把 《俄狄浦斯王》题献给他。摄政王赐给伏尔泰1200法郎的补助金和一枚金质奖章,奖章一面是国王的像,一面是摄政王自己的像。在法国人的心目中,这位初露头角的年轻人,完全配得上戏剧大师高乃依和拉辛的继承人的称号。在成功面前,伏尔泰十分自信。他说道:“戏剧是需要世界和人类精神的全部知识的一种体裁,34岁以前在戏剧方面取得成功是非常困难的……”而他当时仅仅24岁。伏尔泰从20岁起就开始构思一部歌颂法国历史上,另一位伟大君王亨利四世的史诗。当他在圣昂热的时候,从古马尔丁侯爵那里了解到了亨利四世时代的历史掌故。伏尔泰被这位君主的伟大业绩所感动。亨利四世曾经统一法国、平息叛乱、使教派和解、施行宗教宽容政策……伏尔泰非常想通过颂扬波旁王朝的这位鼻祖,来抒发自己在心中酝酿已久的政治理想。摄政王把他投入巴士底狱,却为他加速完成这部史诗提供了便利的条件。出狱后,《俄狄浦斯王》的公演成功,更增强了他创作史诗的信心。伏尔泰创作这部史诗的态度,是非常认真的。在此期间,因为摄政王怀疑他又写讽刺自己的诗歌,再次把他流放到苏里。后来他又到布利尔、苏斯、维拉尔小住。